点击进入查看礼仪培训课程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课程 > 传统礼仪变的陌生 中华礼仪用语真的要失传了?

礼仪培训热线

传统礼仪变的陌生 中华礼仪用语真的要失传了?

来源::未知 | 作者:小陈 | 本文 已影响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道歉用失敬……”近日,一位网友总结了一系列中华礼仪用语,并称之为“快要失传”,此举引发热议。很多年轻人表示,有些词语已不适合在现代生活中使用了,应该将其淘汰;而中老年人则坚定赞同将这些礼仪用语发扬光大,提高当代人的素质。
 
    中小学生:课下忘了礼貌 社会语言进了校园
 
   走进某中小学,发现很多00后的孩子,对这些用语很是陌生。“这些话用在什么地方呢?老师和爸妈都没和我说过啊,平时就告诉我,别人帮助我时要说谢谢,帮助别人时说不客气。”看着记者手里的礼仪用语,一名小学生犯了难。
 
    如果说“久仰”“失敬”对孩子们来说存在难度,那“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记者发现,在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就已经普及了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用语,采访中无论哪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在老师们精心设置的情景课堂,开展的模拟演练中也能运用自如。可是在课间,这些礼貌用语似乎被另外一种语言代替——有的孩子三句话不离“我去”“我倒”“哇噻”,感觉就像标点符号一样,离开这些语言就无法讲下去,有的孩子张口闭口“张老板”“李总”,把社会上的一些称谓放到了同学之间,还有的孩子干脆学起了警匪片,管小组长叫“头儿”,管老师叫“yes,sir”。
 
    “从4年级开始,我就听见班里有同学说脏话了。”一位小学生告诉我们,后来他也学着其他同学开始说脏话。由于小冲突经常存在,再加上出口不逊,他经常和同学们打架。“其实如果我当时说话礼貌点,这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位同学这样说。
 
    “说实话现在孩子越来越没有礼貌了。下课来办公室问问题,不少人直接推门就进,也不会说‘打搅了’‘给您添麻烦了’这样的话。其实给他们讲题是我们的义务,有没有礼貌却反映了一个孩子的素质。”一位中学教师无奈地说。
 
    去年6月份,小学6年级学生封苏钊曾对全校同学进行了一项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情况调查。3000余字的报告末尾,封同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5%的小学生从不向父母问好,6%的小学生从不使用礼貌用语,三成小学生需要加强文明用语的使用培养。
 
    大学生:平时没有机会用 说礼仪用语多“酸”啊
 
    在大学校园,记者采访一些大学生,当被问到“贵姓”时,他们直接回答“姓……”同样的问题在询问中年或者老年人时,他们多数会说“免贵姓……”对此,大学生们的解释是:“这样说我觉得好做作。”
 
    大四学生小张说,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他一般比较随意。初次见面,会大方地“嗨”;有时请人帮忙,也会说“拜托啦”;问别人名字时就直接说:“你叫什么呀?”。“久仰、劳驾、奉陪……谁平时会跟朋友这么说话啊。一般跟年纪大的长辈说话时才用到一些。”小张说道。
 
    此外,听到我们谈论到这些礼仪用语,还有大学生直接与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一一对应起来。比如“求人解答用请问”被翻译成“元芳,你怎么看”,“向人祝贺道恭喜”则变成了“喜大普奔”,“中途先走用失陪”则直截了当成了“闪人”。
 
    面对年轻人的说话习惯,很多中老年人并不满意。采访中,一位退休教师说,“有一次回家上楼梯时碰到一群大学生,他们就直接对我说:‘让一下!’我听了很不舒服,前面加一个‘请’字有那么难吗?”
 
    网友:客套虚伪还是真诚流露 态度各不相同
 
    在当下,这些礼仪用语究竟该被淘汰,还是该继承发扬?和采访中很多人表示无所谓不同,网上态度很是鲜明。 一些网友认为这些礼仪用语已经不适合当下环境,并给这份总结挑错。“有现成的白话不说,绕着弯儿说话就叫中华礼仪?而且严格来说,再见并不是传统礼仪用语,贵庚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难不成问年轻小姑娘也问贵庚?应该用芳龄更好吧?在当今社会,女人初次见长辈还得道万福,小女子给您请安了?”一位网友这样说。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礼仪用语并不过时,但表达形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一位网友表示:“有的词感觉都演变得不那么礼仪了。比如借光,你下车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喊借光,是不是很不爽?被别人赞扬如果是和真实情况差不多,与其说过奖,不如说谢谢更自然真诚。”
 
    但在更多网友看来,人际交往中听到礼貌用语,让人更感顺耳。“上过点学的老人都会,年轻一辈儿早就不知道这些了。很多城市的孩子,见了长辈连最起码的问候都不会。”一位网友说。
    
    “快要失传”四个字,透露着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回头再看看这份“中华礼仪用语”,里面很多的说法在如今,确实很少有人使用了。但很少有人使用并非代表要被淘汰,礼仪用语还是有其生存空间的。比如我们询问一位老人的年龄,“你今年多大了”还是“您老人家今年高寿啊”,这里边孰优孰劣,一听便知。所以说,通过恢复使用“中华礼仪用语”来恢复现代人的文明意识,不仅仅是让别人愉悦和舒心,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愉悦与舒心。
 
    职场专家
 
    善用敬语是新人入职第一课
 
    51job职场专家张益僮表示,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掌握一定的文明礼貌用语,不仅是必修课,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往往事半功倍。“比如我们常说的敬语‘您’,就字意来讲是‘心上有你’,通常用在与同辈人或老辈人以及自己的领导、上司谈话之中,一开口就显出对他人的尊重。再如在谈话间使用‘请’字,是敬请语中分量很重的词汇,即‘他人在先,我则为后’的表示,其对行为关系做了有次序的排列。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但能使对方愉悦,也能凸显自己品格的大度和虔诚,对面临的事物处理增添了润滑作用。”
 
    文化专家
 
    礼仪用语关乎本位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徐华龙认为,礼仪用语等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体现民族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本位文化,不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忘记自己的本位文化。不仅语言礼仪,中国的家庭礼仪等传统礼仪都是本位文化的象征,这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传统礼仪,不是只适合古代的,现今很常用,比如“久仰大名”,“幸会”,它并没有过时,还是很时尚的。
 
   扩展阅读:
 
    网友总结的中华礼仪用语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 礼仪课程"的文章

栏目导航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个人礼仪提升培训班

个人礼仪提升培训班

个人现代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个人礼仪培训课程,个人礼仪培训班、个人商务礼仪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