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夹菜只许夹面前的,不许过河。许骑马夹,不许抬轿夹。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这是郭德纲不久前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谈规矩的段子,被网友转发近十万次。
如今,这些餐桌上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发少,不守规矩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老规矩,既是教养,亦是礼仪。但年轻一代把这些礼仪当作过时的束缚,封建的老皇历。更有甚者,面对外国友人的“指点”,爱面子的人被刺痛了敏感的玻璃心,于是反驳:“这些礼仪现在在中国已经不重要了!”
实际上,老规矩不是不重要了,而是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加之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地位,造成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反正,学校里不考礼仪规矩,高考也不加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一点帮助都没有。然而,规矩就是人的行为方式,父母、幼儿园至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规矩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也是现在被忽视的。
反观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因为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来自美国的Tim与瑞士大厨Marcel,小时候没少因为餐桌上不守规矩而挨揍。在绅士的国度英国,小学还有专门监督、纠正学生用餐礼仪的Dinner Lady。
社会上的餐桌礼仪,不仅是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双手如何摆放、与服务生的互动、正确的入座和离席……你和同伴以上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身为当事人的你或许并不在意,这些个人数据已经被身边的人收入眼底。
当然,无论在哪个国家,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礼仪去繁就简是趋势。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烹饪作家比顿夫人在150多年前写下《家务管理》一书,当中记录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餐桌礼仪在今时今日的英国已难以延续。对于上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来自瑞士的Marcel 在教育子女时也放松了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必墨守成规,亦不可全盘否定,但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对自己的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该守的底线。
当然中国有中国的餐桌礼仪,外国也有国外的用餐礼仪,天骏礼仪网小编这里有一个笑话最能说明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个体差异。
说是一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同学吵架,吵到气急,中国留学生国骂都飙了出来,张嘴就是一句“X你妈!”。美国同学听不懂,旁边有好事者就给他翻译说“他说他要和你妈妈做爱。”结果,美国同学甚为迷惑,无辜的问道:那和我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认为个体须依附于集体而存在,外国人则觉得我就是我,和谁都不是绑一起的。所以,外国人的国骂向来是“FxxK You”,而不像咱国人以问候你家长辈为主。若要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差异,倒也不必张口骂人,途径之一便是与两者分别吃个饭。
与外国人吃饭,无论席上多少人,必然是一人一套自己吃自己的。讲究点,连座位都得标上姓名,生怕你落错座。几十人以内,多是围着大长桌子排排座,你只能和两旁及对面的人交谈,离你两三个位置远的那一撮,已是不同的圈子和不同的话题。菜也是均分好了一人一份送到面前,不存在够不着或夹不到的问题,细致的吃、优雅的喝、间或与两旁的人窃窃交谈两句,便是西餐桌上的良好礼仪。除了洗盘子费劲点,吃西餐厨师倒省了心,反正从前菜到甜点,总共不超过6、7道菜,人多人少也就是根据人头做多做少而已。
中国人吃饭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中国人吃席,讲究的是团结,大圆桌或大方桌一摆,围成一桌谁跟谁都近,谁见谁都亲。国外惯用的大长条餐桌在国内吃席绝不多见,外国人的宴席方式在国人看来显得有些冷漠。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亲热热才好。所以,在国人的餐桌上,大家要共吃一盘菜,共讲一个话题。最忌讳各吃各的,各聊各的。这还不算,一盘菜端上来,主人家首先得用筷子象征性的拌一拌、或拿勺子拨拉几下,表示可以吃了。而在桌子上表达亲密,相互之间还得用自己的筷子把好菜都往别人碗里夹,礼尚往来几个回合,一桌子人的唾液充分混合进了各人的碗里,真正是吃得宾主尽欢,亲如一家。亦因此,中国人的事情都得在饭桌子上办,不相互交换下津液,怎么显得相互信任,不分彼此?
由于现在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人倒也跟着外国人学了不少“先进”的习惯。比如在香港或者台湾吃饭,桌上肯定要放卫生筷。人还是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但要夹菜,请用公筷。要是不小心把自己的筷子伸进盘子里,在座的人固然不好明说,但用眼神暗示你的神态仿佛是嫌弃你有口蹄疫。难怪大家都能感觉到:如今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冷漠咯……